更新时间:
“测量雷达突破了黑障区持续稳定跟踪的测控难题,持续对返回器进行跟踪测量,‘紧盯’黑障区‘隐身’的返回舱,防止其偏离预定着陆区域。”中国电科14所专家介绍,通过雷达反射式测量技术,雷达能智能判断黑障区状态,实时选择最优波形、调度方式和处理算法,通过建立电磁模型迭代仿真验证,确保返回舱全程都在雷达“视线”范围内。
截至6月13日,全省大、中型水库可用水总量40.48亿立方米,储量充足有保证,按照6月底前无有效降雨的最不利因素考虑,可放水7亿立方米用于抗旱灌溉;南水北调中线工程、大中型水库及河道供水正常,地下水源较充沛,能够满足抗旱需求。5月下旬以来,对全省98.72万眼农田建设灌溉机井和56.85万项灌排沟渠设备进行全面排查,及时修复损坏设施,确保抗旱灌溉需要。省财政近期专门安排3000万抗旱专项资金,支持各地开展抗旱工作。
通过数字化转型、绿色低碳转型和全球化布局,民营企业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,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。从人工智能到人形机器人,再到商业航天、量子信息,多个领域硕果累累,尽显民营经济活力、潜力和市场竞争力。
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到“智慧工匠”选树时,市经信工作党委书记程鹏也讲到,要注重从“选人”转向“造生态”,以创新工作室、跨领域协作平台、政策资源协同等举措,构建“人才—产业—城市”共生共荣的生态圈,既为人才提供扎根土壤,又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能。
项目团队积极推进信息化、数字化建设,搭建智慧工地平台。智能机械模块实时监测塔机数据,掌握运行状态,智能提醒,让塔机的危险操作做到可控可防;智能环境模块实时监测施工环境参数,辅以高清视频全面记录,出现异常可及时且有效地响应处理,助力现场绿色、环保施工;推广智能安全帽,一体化集成实时语音通话、现场视频实时传输、室内实时高精度定位、气体检测、照明及一键报警等功能,可满足远程指导及可视化管理需求,让项目安全管理配上一双“千里眼”。
姜维在讲话中介绍了今年初以来我国钢铁行业运行情况。他提出,在今年国内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,钢铁企业要保持战略定力,关注以下重点问题:一是国内需求下降趋势未改,结构调整阵痛仍在;二是钢铁出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;三是纳入碳市场,企业面临报告履约新任务和成本上升新挑战;四是超低排放改造进展不平衡,环保成本差异导致不公平竞争;五是行业低碳转型面临较大资金压力;六是缺乏有效的产能退出机制,“内卷式”恶性竞争加剧。
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敏指出,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赋能,大数据与低空经济、具身智能、自动驾驶、碳排放管理、生物医药等数据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融合,将孕育一批具有“数智”特性的新主体、新业态、新模式。